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受托生产企业生产设备变化如何处理?
来源:医疗器械注册代办 发布日期:2025-03-17 阅读量:次
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里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果受托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变了,这事儿应该怎么办?比如设备升级了、换了新机器,或者生产线调整了,这种变化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注册人和受托方要怎么配合才能既符合法规,又保证产品安全?下面咱们就拆开揉碎了说说。
设备变更需要走哪些流程?
首先,设备一变,受托生产企业得第一时间告诉注册人。具体怎么告诉呢?打电话、发邮件、开视频会都行,但得用双方之前商量好的方式。比如有的公司规定,设备参数调整超过10%就要发邮件报备,同时附上调整方案。这一步看起来简单,但关键是要“及时”,不能等设备都换完了才通知。
接下来,双方得坐下来一起评估。评估啥呢?主要是看设备变化对产品质量有没有影响。举个例子,如果生产线上的灭菌设备从老式换成了全自动的,得测试新设备的灭菌效果是不是达标,会不会让产品包装受热不均匀。这时候可能要重新做工艺验证,把新设备生产的样品和之前的对比,看看性能是不是一致。有些企业会做三批试生产,把数据记录下来交给注册人审核。
双方怎么配合才能不出问题?
注册人这边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按照上海的实施指南,注册人每年至少要去受托企业现场检查一次,看看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是还在正常运转。设备变更的时候,注册人最好派技术员到现场盯着,比如在调试新设备的时候,确认关键参数设置正确。有的企业会用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查看生产线数据,发现异常马上喊停。
文件管理这块要特别注意。吉林省的药监局明确说,设备变更后要重新签质量协议,把新设备的技术参数、操作规范都写进去。比如原先用的注塑机压力范围是50-100MPa,换了新型号后变成60-120MPa,那就要在文件里标注清楚适用区间。还有些企业会建共享文档库,注册人和受托方都能随时查看最新版本的技术文件,避免用错旧图纸。
监管部门怎么管这事?
各地药监局的要求不太一样。比如福建省规定,受托企业设备变更后,如果涉及到生产许可证登记的内容,30天内必须去办变更手续。广东省更严格,要求注册人自己先做内部审查,再把审查报告和变更资料一起交上去。有的企业吃过亏,设备换了半年没备案,结果飞检的时候被罚了款,现在学聪明了,专门设了个法规事务岗,每周盯着变更台账。
检查的时候,药监局可能会两头查。四川的药监局就明确说,他们检查注册人的时候会顺带查受托企业,看变更记录有没有造假,现场设备是不是和备案的一致。去年有家企业被查出设备型号和注册证对不上,结果产品全被召回,还被列入重点监管名单。
总的来说,设备变更不是换个机器那么简单,得把沟通、评估、文件、监管这些环节都串起来。注册人要把好技术关,受托方要管好执行端,双方定期对一对台账,该报备的别拖着。毕竟医疗器械关系到患者安全,宁可流程麻烦点,也不能在质量上打折扣。

站点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
郑州思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提供产品注册备案申报代理、临床试验、体系建立辅导、分类界定、申请创新办理服务。
行业资讯
知识分享